98 暑期工讀生–益昌(短片導演兼後製)
工讀心得分享
這是我第一次在這麼短的時間內,要完成一個紀錄片作品,
而且期間還要協助其他活動的進行。
感謝很多人的幫助,最後我們還是完成了「童鹽無忌」這個作品。
這個作品,內容的部份,
反映著一個半月中,關於拍片性質與主題的轉換,
但是拍都已經拍了,為了讓這些已經紀錄的內容英雄有用武之地,
最後把「我」自己拉了出來,透過自己的旁白,
將一個半月間紀錄、發生的內容,串聯起來。
其實不太確定這樣做是不是最適合的,
也很明白如果要作為一個完整、成熟的紀錄片,
主題的部分:青年觀點,包含外地青年以及在地青年,
其實有再加強的空間,
但是我想,自己已經盡力在最後的兩個禮拜,完成了這個作品。
這個作品,拍攝經驗的部份,
也是一次新的體驗,因為期間接觸了各式各樣的人事物。
「童顏無忌」與我之前的兩個作品,「賈奶奶的故事」、「這是三小」
差異最大的,莫過於片中主角角色的比重:
前者是透過賈奶奶本身非常豐富的生命故事;
後者則是藉由塗鴉少年的塗鴉行為,
因此這兩個作品的主角、事件本身都很明確。
至於童片,是到了片子要完成的兩個禮拜前才完成角色的確認,
因此,片中主角變成了導演自己。
不過,這次影片從頭到尾,雖然沒有跟著一位主要角色,
追蹤他過往與現在所發生的故事,在帶著攝影機的過程中,
我們接觸了更多新鮮的人事物,
包含老鹽工、魚貨工人等等,是一次很有趣的體驗。
這個暑假,
我們布袋嘴文化協會來了四位工讀生:
子維、芃宇,以及姿伶,
在短短的一個半月,我們要很快地進入狀況,
並且辦理三場不算小型的活動,
也在這種高密度的工作過程,引發了我們對於協會、鹽田活動的想法。
四個人進來的背景不同,也產生了各自獨特的觀點與收穫:
子維本身,其實就是布袋人,只是對於鹽田她幾乎一無所知,
於是她是帶著關愛故鄉的心情在作這份工作;
姿玲本身則是做社區研究出生的,活動的經驗也不少,
對她來說,關於社區的各項計畫,其實要落實到當地生活;
芃宇在學校社團,是位居領導階層的人,
在這一個半月,他需要處理活動場器的各項細節,
從實地場勘、採買,到內容的規劃,都要包辦,所以是一個嶄新的體驗;
至於我本身,我將過去鹽田與新厝仔社區的鹽工,
兩者間的生活關係,作為一種屬於特定人、時、地的地域性文化現象裡解。
因此,過去的已經過去,
過去的這種文化也不可能恢復,
要拍攝一個屬於二零零九暑假,當下鹽田與新厝仔社區的紀錄片,
變成需要回歸到協會所辦的活動,以及參與活動的外地青年與在地青年,
於是誕生了「童鹽無忌」這個紀錄短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