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一滴海水要變成一粒鹽需要很多元素。

陽光、空氣、海水、泥土,少了一樣都不行!

 1.jpg 

 

(海水+土地+季風+陽光)*人=結晶的白鹽

 

在海水緩緩流動的土地上,海風吹拂、陽光罩耀;勤奮的鹽人採收起結晶的白鹽。

這是傳統天日鹽的產曬方程式。

從這個方程中,可以看出人的渺小,也可以看出人的勞動價值。

 

2.jpg 

3.jpg 

 

海水,一直都是鹽田曬鹽的基礎。

靠著鹽工們自行設計的引水水溝,把海水引進鹽田,

一格又一格,靠著不同的大小、不同功能的水池,

逐格的 "風吹、日曬" ,

最後,才結出了一粒又一粒 白花花、晶亮亮的白鹽。

 

4.jpg 

(↑早期的鹽田裡,靠著風車、水車,製造出動力 讓水可以進到另個較高的水池)

 

除了海水、陽光、季風之外

可別忽略了最大的主人–我們的土地!

 

6.jpg 

 

挖溝、製堤、夯實、舖瓦……

樣樣都是老鹽工憑著取之自然、用之自然的智慧

一點一滴  用手,與土地互動而來

 

5.jpg 

 

 

曬鹽,幾乎完全是看天吃飯的行業。

 

有人說 它是無本的行業,只要肯付出勞力、

再加上老天爺的賞臉,就不怕餓著肚子!

 

這是一種與上天對賭的行業,

賭輸了,即使是付出了勞力,仍然要為生計來擔憂。

也因此,鹽工們若能夠順利曬出白鹽,

心裡大多存在「感謝天地與眾神靈」的心情……

 

 

這是從前,要靠天吃飯的鹽工心情

如今,全台廢曬之後,

重回洲南鹽場曬鹽的我們,

已不再是此等「鹽收仔若振動,時實無輸好野人;鹽收仔吊上壁,腹肚就內尻脊」的悲情。

 

沒有了靠天吃飯的生活壓力,

重新有的,是靠這塊土地

再次感受那樣的歷史文化、人文環境、老鹽工的智慧、風中的鳥鳴、活動中的歡笑……

 

7.jpg 

 

 

在這段重建鹽田、重新曬鹽的過程裡

我們把曾經代表辛苦與淚水的產曬

轉化成了充滿學習與歡笑的文化活動&環境教育

8.jpg 

唯一沒有變的,是這裡的組合方程式:

(海水+土地+季風+陽光)*人 = 結晶的白鹽&無限的可能!

 

9.jpg 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ud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